“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端午又至。一到节日,一个躲不开的话题,就是送礼之事。 笔者近日到市场上去看了看,已难觅往年那种“吃的不买、买的不吃”的天价礼盒粽子,取而代之的是,粽子市场吹起了平价风。尽管较去年的价格涨了一些,但是,每500克粽子卖十几元的,已是主打产品,礼盒也多是200元左右的家庭装。 粽子市场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风气之变。如今,送礼的人不多了,因为党员干部把纪律和规矩挺在了前面,不收礼了。一些人反映,自己也试探着送礼,但总是被人拒收,的确送不动了。 屈原有诗:“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弘扬清风正气,拒绝节日收礼,靠一个人的清醒不行,靠大多数人的廉洁和坚守才行。我们都知道,任何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很多都是由送礼引起的。你“心甘情愿”地送,我半推半就地收。久而久之,贪欲就会滋长,收礼就成为习惯。一旦被查,就会发现,数目惊人的不法收入正是从一次次收礼中汇聚而来的,节日期间收礼更甚。 因此,在这个端午节,反思一下如何拒礼,不仅可以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还可以让节日过得清清爽爽、踏踏实实、安安稳稳。 拒礼,当有使自己不敢收的法纪观念。敬畏法规,遵守纪律,严格操守,不该收的礼坚决不收。东汉南阳太守羊续严守法度,将别人送来的鱼悬挂于门外。正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后来人再也不敢送了。无独有偶。鲁国宰相公孙仪爱吃鱼,但一直未有人敢送鱼,因为他心中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懂得“拒鱼才能有鱼吃”的道理。可见,用法律法规“看门”,实乃明智之举。拒礼,当有使人不敢言礼的凛然正气。以不贪为宝,以气节为尚,以清廉为名,送礼者见之,相形见绌,自觉矮小,往往“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不敢说出“送礼”二字,只能是“无功而返”。 唯无瑕者可以戮人,唯自净者可以净人。拒礼的最高境界,就是以自己的党性官德断了送礼者的念头。党的很多优秀干部,信念坚定,品德高尚,廉名高扬,不收礼已成为一种原则、一种坚守、一种习惯、一种招牌。譬如,陈云对待礼物的态度是“不可商量的”,必须退回;罗瑞卿见到有人送礼,就一句话“礼退回,人处分”。如此高洁之人,人们争相传之,自不会有送礼者打扰,深受拒礼之累。 端午时节,让我们静下心来,沐浴屈原的高洁之风,培育自己的高雅志趣,修炼自己的高尚人格,把自己打造成一张拒礼的“名片”,真正让送礼者望而生畏、望而止步。如此,既是保护自己、爱护家庭,又能干净干事、安全为官,何乐而不为?! 从这个端午节开始,让拒礼成为一种习惯,让不收礼与自己画个等号。(桑林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