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借款到底还了没?别再争了!  向多年好友借了100万元后迟迟不还,为了彻底赖掉这笔钱,他竟然在对方签过字的工资收条上动手脚―――前面加个数字,后面再加个零,于是,工资条“摇身一变”,成了还款收条! 经过笔迹鉴定,这件事的真相最终浮出水面。昨天,宁波江东法院依法判令被告还钱。
多年好友借钱不还
小王和小李都是宁波人,多年的好友,关系很不错。2008年,两人合伙经营公司。小王后来说,其实他并没有开公司的打算,都是小李在“忽悠”,说能赚大钱之类的。而小王也看他蛮吃得开的样子,和父母一商量,都觉得做生意这事靠谱,就同意跟小李一起干。但是后来,公司的经营状态并不太好。 期间,小李向小王借款100万元,说是有急用,几天后便归还。小王想着,做生意难免都有资金不足的时候,而调转应该会很快,就急急忙忙将七拼八凑起来的100万元全部借给了小李。小李煞有介事地给小王打了借条。 令小王没有想到的是,说好的“几天便还”,变成了“几年不还”。但他碍于情面,也不好经常问小李催要。与此同时,两人合伙经营的公司也每况愈下。 到了2013年9月,小王再也联系不上小李了。无奈之下,小王只得诉诸法院,希望能够要回这闹心的借款。
8张“收条”证明欠款已还?
宁波江东法院受理此案后,千方百计联系到了小李。谁知,小李对于借款的事情没有异议,但是一口咬定他不仅早已归还了这百万借款,而且还支付了近50万元的利息。 2013年11月,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小李当庭提交了8张“收条”作为证据。这些“收条”上明明白白记载着2008年至2010年期间,小李分8次,陆续向小王交付了钱款共计149万元,每次汇款少则10万,多则30万。“收条”上面还清清楚楚地写着小王本人的签名。 身为原告的小王看着这8张“收条”也傻了眼。他仔细看了看,确认签名确实是他亲笔写的,可他说,他确实没有收到过小李的还款。 一个看上去“铁证如山”,另一个则一口咬定,这着实让主审法官犯了难。
笔迹鉴定让真相浮出水面
正当案情扑朔迷离的时候,小王突然回忆起来,这8张所谓的“收条”,根本就不是小李归还借款后他打的收条,而是两人合伙经营期间,小李开给小王工资后,他签了字的收条!小王说,这8张收条上载明的内容、签字都是真的,只是阿拉伯数字前后有改动,比如,“110000元”、“200000元”原来是“1000元”、“2000元”,是小李改头换面了一番。 然而,对于小王的说法,小李矢口否认。为了查明事实的真相,小王当庭向法院提出笔迹鉴定申请。 应小王的申请,江东法院委托鉴定机构,在双方当事人和法官都在场的情况下,先是让有嫌疑的小李写字,照着“收条”里的字写,然后按照快、中、慢三个节奏,每个字至少写30遍。这些材料全部提交给鉴定机构,与那8张“收条”进行比对。 两个月后,笔迹鉴定结果出来了,鉴定意见显示,8张收条的每一笔数字的尾数都有后来添加改动的痕迹,部分数额的十万位也是后来添加改动的。 昨日,法院再次开庭审理该案,法官根据鉴定意见和其他证据依法做出了公正的裁判,小王胜诉。 法官再次提醒:有金额往来的收条借条欠条在书写时,最好加上大写中文,避免阿拉伯数字受到更改,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