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南部浙闽交界处的庆元县,有着“中国廊桥之乡”的美称,现存古廊桥90多座。据记载,庆元廊桥年代最久的已近千年的历史,大部分在300年左右,最年轻的也有100多年。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大量廊桥已不复存在。2006年,在超强台风“桑美”来袭之时,庆元9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廊桥被山洪冲毁,现场片瓦不存,遗迹全无。此外,一些位于偏僻山野的廊桥因所处位置的特殊性,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古村落的搬迁以及古道的湮灭,使用价值逐渐退化而处于废弃、日晒雨淋、自然消亡的状态。所有这些,都给廊桥保护与开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古廊桥承载着时代的变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廊桥的保护与开发,可以传承廊桥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也使后人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历程,从而使当时的历史发展、社会文明和技术水平得以重现,因此,廊桥也是了解当地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此外,对廊桥的保护与历史挖掘,形成整体效应,是政府对外交流、对外交往的宣传名片,也是打造“梦幻廊桥”品牌的必经途径。因此,将古廊桥的保护与开发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具有现实意义。为此庆元县人民法院专门成立课题组,深入调研古廊桥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走访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执法部门及古廊桥保护与工作组负责人,收集了相关资料,经课题组综合分析研究,形成了本调研报告,以期对庆元古廊桥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有所贡献。 一、庆元古廊桥的分布、历史、价值 廊桥,又称屋桥、风雨桥,是在桥面上盖建廊屋而形成的特殊桥梁,根据建造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木拱、石拱、木平梁等类型。在廊桥家族中,木拱廊桥被誉为“在世界桥梁史中绝无仅有的”品类,它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被誉为桥梁中的“活化石”,目前,主要分布在浙闽两省的丽水、温州、南平、宁德等地市。据专家考证,我国民间木拱桥总数仅有100座,其中庆元县现存的就有13座。庆元木拱廊桥萌芽于唐宋,成熟于元代,鼎盛于明代,定型于清代,具有脉络清楚的历史连贯性和自我发展体系。 据光绪版《庆元县志》记载,当时全县有宋元以来修建的各式廊桥230多座。目前,仍完好保存风格各异的廊桥有90多座,是全国廊桥最多、最集中的县,且价值也最高。庆元古廊桥有着几大全国之最:一是数量最多;二是有全国有确切记年、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如龙桥;三是有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兰溪桥;四是有全国现存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水长桥;五是有全国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济甫田桥和双门桥;六是历史沿革全国最具连贯性: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廊桥在庆元境内均有分布。2005年9月,座落于庆元县竹口镇的后坑桥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2008年1月,庆元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2009年,木拱桥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0月,由浙江省庆元县、泰顺县、景宁县,福建省寿宁县、周宁县、屏南县、政和县联合申报的“闽浙木拱廊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庆元县如龙桥、咏归桥、半路亭桥入选。 二、庆元古廊桥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 (一)古廊桥保护与开发工作在探索中发展 藏身于山山水水间的众多廊桥,无疑为庆元传统文化增添了许多内涵,成为庆元的文化瑰宝,它早已远远超出了桥的交通功能,是菇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近几年,庆元县委、县政府在廊桥保护与开发方面作出了一些探索。 1.完善政策体系。一方面,出台相应政策。2010年,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丽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庆元县廊桥保护管理办法(试行)》;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县政府曾两度与各乡镇部门签订廊桥保护责任状,并在廊桥所在村设立文物保护管理小组,对县级以上保护管理点的古廊桥配置文物保护管理员,且与其签订文物保护责任状。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合作与申遗进程。2004年,庆元县举办了浙闽木拱廊桥保护与开发研讨会,并与相关县市联合签署《关于开展浙闽两省木拱廊桥保护研究与开发区域合作的倡议书》;2005年,后坑木拱廊桥保护项目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2008年,“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11年12月1日,在首届中国木拱廊桥保护与申遗县市联盟席会议上,浙闽8县市签订备忘录,决定“抱团”开展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2013年5月,以如龙桥为代表的十座古廊桥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加强宣传工作。县委、县政府不仅把廊桥作为宝贵的文化财富,更视为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一方面,相继举办《梦幻廊桥》专题摄影展、拍摄廊桥纪录片和以廊桥为主题的影视片、建立“廊桥文化教育基地”等活动,开发了廊桥文化乡土教材等。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浙江卫视《亚妮专访》等栏目相继对“庆元古廊桥”作了专题采访。另一方面,出版发行《庆元廊桥》、《中国廊桥之都――庆元》、《菇乡遗韵》等书籍,并先后制作了廊桥IP电话卡、廊桥扑克和名片进行宣传。2011年12月2日,中国庆元廊桥博物馆落成开放,对廊桥的发展历史、营造技艺、文化内涵、自然人文、文化保护等进行全方位展示,成为庆元县向外宣传廊桥文化的窗口。通过上述举措,庆元廊桥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庆元古廊桥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通过对古廊桥的保护与开发,庆元古廊桥的价值逐渐显现,廊桥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弘扬,但在具体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管理机制不健全。古廊桥作为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健全的管理机制。当前,作为主管文物保护工作的局级机关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简称文广新局),但文广新局职能众多,不仅承担着指导、协调和服务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的职能,还承担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等。为了更好地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县里还专门设置了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分别由分管副县长、文广新局局长兼办公室主任、副主任。但在调研中发现,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存在编制严重不足的现象,除了主任、副主任外,只有一个职员编制,负责公文撰写、文件收发等,对文物保护工作未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此外,文物监察大队作为文物保护的执法机构,与管理机关缺乏有效衔接,未能形成良好的联动机制。 2.古廊桥开发不够科学、合理。一是保护与开发之间存在冲突。作为古廊桥的开发,现阶段主要表现为廊桥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庆元廊桥博物馆的落成,开创了中国廊桥博物馆的先河,它全方位地向外地游人展示了庆元廊桥的发展历史、营造技艺、文化内涵等。但要领略古廊桥的神奇和壮观,更多游人选择前往廊桥所在地。而随着游客的增多,廊桥本体、附近溪流水域、周边古树名木等生态环境时有破坏,这已成为古廊桥保护进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因此,如何缓解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冲突,促进两者齐头并进,成为当前政府亟需解决的难题。二是未能对古廊桥进行深刻的文化挖掘,赋以每座古廊桥应有的价值。如庆元廊桥多分布于偏远山区,外地游客往往经历舟车劳顿,花上七八个小时的车程,为的只是“十分钟”的“一睹其真貌”,在现场,对于古廊桥的特殊构造、营造技艺、历史文化、周边环境等却未能得到详细的了解,不能真正领会古廊桥的高度价值所在。三是民间修建廊桥过于泛滥。当前民众自发修建廊桥已逐渐成为当地的一种趋势,它是廊桥开发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自发性的廊桥修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廊桥营造技艺的传承及文化宣传,但修建过程存在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技术方面等都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且这种不计成本地大肆修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3.修缮过程不规范。由于古廊桥通常历史悠久,经历岁月的侵蚀,修缮工作成为保护古廊桥的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对于国家级、省级、县级保护的古廊桥,均有严格的修缮审批程序,尤其是前两者,必须首先制定方案,经专家论证,由国家、省级文物局审批,并确定由具有省级以上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修缮。但实践中,中标的施工单位对古建筑的修建大多不够专业,在具体的修缮过程中仍然需要专业的师傅进行指导。当地修建古廊桥的专业传承师傅仅有两名,其他的大多属于民间普通木匠,并不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由于缺乏监管力度及工作进程所需,当地这些普通工匠也会参与到古廊桥的主体修缮工作中来,严重影响了古廊桥修缮的质量。调研中发现,在已修缮的几座古廊桥中,屋顶的“挑角”出现了风貌一致的现象,但据史料记载,每座古廊桥都应是各具特色,因此,这对于古廊桥原貌的恢复有着严重的影响。此外,对于分布于县内的其他古廊桥,其修缮工作更是缺乏严格的招、投标机制,有些甚至在修缮过程中使用了铁钉、琉璃瓦等现代化工具,使得古廊桥不再“古老”,充满了现代化气息。 4.保护规划体系不完善。庆元地处浙西南山区,廊桥分布较散,且多处交通不便的山区,配套设施落后,加大了廊桥保护的难度。而木拱廊桥由于年久失修,大部分已进入修缮时期。由于人力、物力所限,政府在保护过程中,只能将资金、技术等资源集中在保护几座知名度较高且具有代表性的廊桥上,对一些偏远、人迹罕至的廊桥则相应的疏忽了,导致保护难以形成合力,未能形成规模化保护。此外,农民生产生活、政府公共建设性项目规划等都与古廊桥的保护息息相关,实践中会存在一定的冲突,所有这些都需要相关的制度性规定予以保障。但目前相关部门尚未制订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大了古廊桥的保护难度。 5.缺乏良好的司法环境。(1)群众文物保护法律观念淡薄。我国当前的司法体制不断健全,但在老百姓的心中,仍然有“硬法”与“软法”之分,文物保护法在百姓心中即是“软法”。如2001年在竹口镇上 |